《荒原狼》:精神分裂者的自我诊断书

  花了两周的时间看完了《荒原狼》,感觉很奇妙。我读书少,意识流小说读的更少,所以《荒原狼》的叙述手法给我以独一无二的体验。

  小说通过三个部分描写了荒原狼哈里的人物特征:出版者序、夹杂在荒原狼手稿中的《荒原狼——非为常人而作》、哈里手稿。哈里·哈勒尔是一个孤僻、冷漠、绝望、潦倒、才华横溢却一事无成的隐世者。他全身充满了矛盾:习惯于资本主义安逸舒适的温暖地带生活,但又厌恶资本主义的腐朽;他自认为自己是一只野性凶蛮的荒原狼,粗野,蛮横,但他内心不可避免拥有人的本性——贪图享受、趋利避害、与人交往。不可否认,哈里是一个精神分裂者,他的体内有多个“自我”,每一个灵魂都是独立而互不排斥的。

  黑塞通过对哈里的人格剖析,独到而狠辣地点出了当时德国的社会问题: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使人盲目逐利,精神道德被忽视。像哈里这种正直传统的文人既不愿同流合污,也找不到新的出路,只能把希望寄托于“永恒的人性”,即书中的莫扎特。莫扎特和歌德是书中反复提及的二人,他们在哈里心中有着不可替代、神圣光洁的地位,是信仰,是不朽者,是带领他走向天堂的神。而让知识分子有这种绝望而虚空的精神替代品的原因,就在于时代发展的脱轨。“只有在两个时代的交替,两种文化、两种宗教交错的时期,生活才真正成了苦难,成了地狱。”哈里正巧经历的就是这个错综复杂的时代,一切都是混乱无序的,他曾经想做出一番大作为,想当一个英雄,但冷冰冰的现实磨平了他的理想,让他在精神世界中流浪,逐渐成为人们眼中格格不入的荒原狼。他的内心是苦闷的,在他看来,他的“精神病”是社会所迫的,而他只是想躲避现实,想当个寄居蟹,当只荒原狼,昼伏夜出,早出晚归,在酒精与诗歌中浑浑噩噩醉生梦死。

  毫无疑问,哈里是孤独的。我尤其喜欢哈里回忆年轻时的一段话:“那时,当我身裹大衣,半宿半宿地迎着风雨在充满敌意的、树木凋谢的自然中行走时,我是多么的孤独和伤感啊,我贪婪、陶醉地呼吸着大自然的空气,尽管我感到孤独,但是伴随孤独的是享受和诗性,于是我回到房间,坐在床边,就着烛光把这些诗句写下来。”多美多有意境啊!我脑海中马上浮现出一个年轻英俊的小伙子,他身披深灰色风衣,叼着烟,神情落寞地行走在阒无一人的大街上。树叶枯黄,树木凋敝,但他的本已死寂的漂亮的双眼中又散发出一种动人的光彩——他想到了一句绝妙的好诗,他要记录下来,记录下这来之不易、转瞬即逝的灵感。

  他曾经也是漂亮的青年,有着鸿鹄大志,有着理想抱负,他也曾对祖国抱有赤忱之心,他也曾醉心于科学与文学,但他后来变了。他变得沉默、孤立、游离,面对曾经的挚友,他变得无法忍受挚友的盲目与狂热,他深刻感觉到自己老了、变了,和过去的自己大不相同。

  小说警醒之处在于哈里发现了社会与自我的矛盾,他本想用刮胡刀结束生命,走向毁灭,但在赫尔米娜和帕勃罗的引领下,他走进了魔剧院,见到了无数个不同的自己,他发现他眼见的丑恶、血腥、暴力、阴暗,在自己内心深处也存在,在那里,他的灵魂得到了升华,他决心将邪恶忍受到底,再次游历内心地狱,完成灵魂的净化,求得心灵的和谐统一。

  这个情节是有些晦涩难懂的。为什么哈里要忍受邪恶,重历地狱?佛家认为献祭的同时就是救赎,只有不断经历苦难和永无止境的试炼,灵魂才能真正得到净化,才能真正普度大众。哈里在这里同样如此。他是一个追求精神、美好、人道的知识分子,他的内心充满慈悲和痛苦,他不堪忍受世间黑暗,但又想要拯救自己,于是他宁愿自己深陷于水深火热之中,也要实现现实与抽象的统一,真正追求永恒价值和人道。他在经历了不合群、情爱、世俗后终于找到了救赎自己的出路,从这个意义上讲,他是伟大的。黑塞是伟大的。

  当然,作为作者的黑塞也有自身的局限性,他只能勾勒出不朽者的形象,企图唤醒人们对信仰的追求,但在当时社会,这种信仰只能解决表层问题,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精神空虚问题。荒原狼终究也只能拯救自己,但对社会的影响实在太小了。

评论(1)

热度(41)
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